2023-08-21 08:42:42 来源:重庆瞭望微信公众号
最近,“服美役”一词在以小红书为首的社交平台,被越来越多的人讨论。
顾名思义,“服美役”是指把被迫花大量金钱和时间去追求美貌的现象,看作是一种“劳役”。
(资料图)
爱美,是人类的天性,本应让人感受到追求美带来的愉悦与获得感,为何却被赋予了“役”的负面情绪?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容貌焦虑催生出的纠结与精神内耗。
智联招聘发布的《2022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》显示,拥有“容貌焦虑”的职场女性总占比达61.5%。这反映了对自身容貌的焦虑已不是个别心理,而是成为一种无法回避的社会文化现象。容貌焦虑从何而来?我们又该如何脱掉“焦虑”的外衣,真正拥抱自由的灵魂?
▲“美女模板”。李泽轩 画 /重庆瞭望
1
美,不应是枷锁,追求美更不应成为一种“劳役”般的苦差。
但如今,外界对人的外貌要求似乎越来越高,“长得好看”“身材苗条”“会化妆打扮”,越来越成为评判一个人的重要外在指标。“以貌取人”这一原本被批评的行为,却在隐形之中大行其道。
这导致了一部分容貌普通和对美貌追求并不执着的人,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,开始被迫提升自己的颜值,并产生了种种焦虑。梳理下来,人们对外貌的焦虑主要有以下几种体现形式。
理想与现实的左右为难。我们经常希望借助化妆、健身、医美、穿衣打扮等手段让自己变得更美一点,但是理想与现实往往让人左右为难。想买喜欢的化妆品和衣服,有时候会发现自己囊中羞涩;想去健身,办理的健身年卡用了寥寥几次,就无法坚持;想要苗条的身材,却又抵挡不住美食的诱惑;想医美,但是又害怕手术风险……在这个过程中,焦虑便开始蔓延。
行为上的前后矛盾。在是否变美之间,我们的行为往往前后矛盾。既吐槽化妆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,又不能接受自己真的就素面朝天去面对别人;表面说着“与素颜和解”,要摆脱美对我们的绑架,却又认真P图,享受着发自拍照后社交平台的评论和点赞。这种行为上的前后矛盾,往往是因为我们在追求个人舒适和他人认同之间出现了摇摆。
精神上的自我否定。是否变美,本应是每个人可以自由选择的权利,但如今,很多人却因为自己“不够美”,陷入了自我否定的沼泽。比如,减肥时点了一份美味的外卖,吃完后就非常后悔,认为自己贪吃,自控能力差;比如看到别人化着精致的妆容,往往陷入自卑,并反思自己没有化妆是不是太懒惰,或者认为自己太笨导致化妆技术太差……
在长久的自我否定与自我怀疑中,也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自卑。甚至,部分人还出现了“幻丑症”,格外关注自己的外表,总看自己不顺眼,哪怕外貌并不存在或仅有轻微瑕疵,却总是容易想象和夸大自身缺陷,并由此陷入了痛苦的精神内耗。
▲制造“容貌焦虑”。朱慧卿 作 /新华社
2
“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”但值得注意的是,我们应分清楚在追寻美的过程中,究竟是满足于追求更美好的自己所产生的内心幸福驱动,还是不想比别人差,而带来的外界的焦虑驱动。
如今,容貌焦虑似乎无处不在,绑架着我们的生活。那么焦虑到底来自何处?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容貌焦虑背后的生成机制。
美貌的溢价效应。深究容貌焦虑最底层的逻辑,就会发现是因为美貌有一定的溢价效应。美貌溢价来源于一项调查统计,劳动经济学家丹尼尔·哈默迈什发现,颜值高的人,往往比颜值低的人拥有更高的收入和更多的发展机会。
网红经济的流行,让美貌的溢价效应变得更明显。面容姣好的素人,或许会因偶然因素一炮而红,从此实现财富自由走上人生巅峰,这也在无形中给人一种容貌至上的错觉,加重了人们的容貌焦虑。
消费主义的诱导。在当前的消费文化中,特定的女性形象在大量的广告、刊物、影视作品中广为流传,“主宰”了女性对身体的理解。各种塑造美好女性的形象的广告,往往最终指向一点——只要愿意且足够努力,身体的缺陷和不如意可以通过整形、化妆、健身等手段来改变。
在商家的极力洗脑下,有人觉得自己肤色不够白皙,于是购买美白面膜;有人觉得自己身材不够苗条,于是每天吃减脂餐……长此以往,消费主义所描绘的“美好形象”并没有给人带来自信,反而加重了人们的焦虑。
互联网舆论的裹挟。随着科技的发展,社交媒体的话语权逐渐增大,对审美风尚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力。然而在“颜值即是正义”的当下,互联网舆论环境,对美貌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。
比如,一些“毒鸡汤”的无形洗脑,让女性加深了对美貌的执念,一方面流行着很多诸如“女生化妆是最基本的礼仪”“我负责貌美如花,你负责赚钱养家”的外貌价值观,另一方面,片面地把容貌不佳与“低能”“懒惰”“贫穷”关联,而把美貌与“高素质”“勤奋”“成功”关联。
▲畸形审美。李泽轩 画 /重庆瞭望
3
重重焦虑下,我们如何才能拨云见日,真正地美出个性,活出自我?
大环境上,要营造宽松的美育氛围。审美观念,一直随着时代变化。唐朝,追求高脂肪饮食所带来的体态丰腴,“丰满”作为女性美的标准被赞颂。宋朝的美女则被要求是清雅文弱的,被要求“削肩、平胸、柳腰、纤足”。20世纪30年代以后,随着经济的全球化,我们的审美也变得越来越开放多元。
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有重要影响,如今,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,开始发现自己的“中华血脉”觉醒,我们也应趁机打造属于自己的审美话语权。比如可以通过电影、音乐、绘画、文学等多种艺术作品,倡导更具多样性、包容性、积极性的审美观念,塑造多元开放的中国新时代审美风貌。
数字经济时代,平台和企业要引领好审美风尚。审美风尚又称时尚。在某种程度上,时尚体现了一个时期社会上多数人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,并且形成整个社会的一种精神气氛。如今是数字经济时代,算法争夺着我们的注意力,也在无形中强势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。因此,平台要做好把关,对那些变态、病态的审美文化,要加以消解、引导。
重庆百君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曹廷婷认为,应当从立法的角度去改善网络舆论环境,减少容貌焦虑。比如2022年3月1日正式施行的《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》,里面提到算法服务提供者应当坚持主流价值导向,积极传播正能量。
对企业要做好监管,坚决遏制不正之风。去年7月,重庆市场监管局就印发了《医疗美容经营行为乱象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的通知》,专门强调了医疗美容机构不得制造“容貌焦虑”。
个体层面,让美因人而彰。每个人对美都有不同的感受、理解。如今,我们应如何处理好个体发展与对美追求的关系,从而告别容貌焦虑?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思考:
对外审阅,学会看穿外界的伪装。看穿消费主义下贩卖的容貌焦虑,熟悉商家制造容貌焦虑的套路,或许能够让我们挣脱消费主义的捆绑。
向内审视,接纳最真实的自己。自信的来源,并不只是在于外貌与身材,而是在于坚持构造属于个人范式的美,让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。美貌会随着时间而改变,与其盲目追逐被他人定义的美,不如静下来感受美,只有这样,流逝的时间,才会变成值得回忆的瞬间。
容貌焦虑并非女性独有,如今不少男性也越来越在意自己的容貌,甚至变得焦虑。但我们应知道,美是辽阔的,顾盼生辉的神采是美,月色沉醉里的笑容是美,挥汗如雨的工作剪影也是美……不要因为世界的纷扰而焦虑,要记得,世界因你的独特而精彩,总有人懂得你的珍贵。
原标题:谁在制造容貌焦虑?
编辑:戴林
校审:罗再芳
总值班:杨飞
关键词:
上一篇:蒋泽军(关于蒋泽军简述)
下一篇:最后一页